工廠女作業員楊順苓催生綠產業, 慈濟迅速發展出全球的環保回收站及義工組織

工廠女作業員楊順苓催生綠產業, 慈濟迅速發展出全球的環保回收站及義工組織

中國時報 / 2010/07/11
二○○七年起,台灣資源回收的年產值超過千億元,被政府列為綠色產業之一,垃圾分類回收已是每家日常功課;很難想像,二十年前,資源回收的代名詞還是拾荒、撿破爛、酒矸倘賣嘸,當年第一個身體力行,將資源回收當作公益志業,間接牽引出一個龐大組織的初心者,是一位國中畢業的工廠女作業員。
她是楊順苓,知道這個名字的人並不多,她因為證嚴法師的一句話,開始利用假日,步行四處勸人作環保,捐出家中的廢棄瓶罐及報紙。她忍受烈日、忍受陌生人的嘲諷、忍受家人的憤怒不解;但也因為她率先投入,慈濟成立台灣早期最大的環保回收組織,時至今日,這些瓶瓶罐罐,仍是大愛電視台的重要經濟來源。
初期像苦行 路人嘲諷、家人誤解一九九○年,楊順苓才二十四歲,從小家境並不寬裕的她,國中畢業後,投入潭子加工區分擔家計。有天,她在報上讀到花蓮證嚴法師的故事,馬上深受感動,「我當時看了就掉眼淚,覺得怎會有這樣發心的出家人。」楊順苓回憶。
於是,楊順苓自嘲成為證嚴的粉絲,到處留心她的演講訊息。有天,證嚴法師應邀到台中新民商工演講,她有感於當天清晨看到夜市收攤的大量垃圾,當台下聽眾鼓掌時,刻意強調:「請大家把鼓掌的雙手,用在做資源回收,讓我們這片土地變成淨土。」原本只是一場成功的演講,原本只是一句語重心長的期許,然而,台下的楊順苓聽到了,卻觸發她一個念頭:「小時候,我們就常撿空罐頭,去換麥芽糖或汽水;我雖然因為家境的關係,無法捐錢作公益,但若作環保回收,或許真能幫上一點忙。」楊順苓的想法很簡單,她的能力雖微小,但如果她開始做了,以慈濟的組織與能力,或許就會變成一個大事業,而且她還有個自私的理由,「這樣一來,我就能常常親近(證嚴)師父。」她笑得很靦腆。
每逢假日,她就從老家台中石岡搭公車,到母校豐原國中附近,挨家挨戶按門鈴,苦口婆心勸人「整理家裡不要的廢紙與瓶罐,捐給慈濟作公益」,她的方法很陽春,就是靠著兩條腿,每次走遍步行能及的區域,然後拿出慈濟印行的刊物,說明這些資源回收所得,將投入公益事業。楊順苓回憶,當她第一次按門鈴,心情多少有些忐忑,於是「特地找了一家哥哥友人開的公司。」首次回收款 感動證嚴設專責組織沒想到,就這樣,楊順苓說動了二、三十戶人家,每周日將回收資源準備妥當,她則與事先談妥的回收業者同行,挨家挨戶收集這些回收物,載到回收場論斤變賣,「我原本就認識這位業者,當他知道我的用意,拆帳時自願拿少一點。」一個多月後,趁著證嚴到台中,楊順苓將她換來的兩千多元,送到慈濟台中分會,言明是「環保回收」的捐款;讓證嚴與其他信眾既驚訝又感動,由於當時慈濟的善款項目尚無「環保」一類,於是積極設置環保回收場與義工組織,列為慈濟的四大志業之一。
楊順苓沿街勸說的過程中,雖然曾遭白眼,甚至被小學生羞辱,但也碰到不少溫暖的回應,有些人不但請她喝茶,還稱讚她「這麼年輕,就這麼善良、這麼有心。」然而,楊順苓的發心卻鬧出家庭革命,有次,她到一家公司勸募回收資源,她的弟弟剛好在那裡暑期打工,回家後怒向父母告狀,覺得太丟臉了;她父母起初雖未反對,後來連鄰居親戚也開始竊竊議論,認為楊順苓到處「撿破爛」。
甚至有次,某地方記者得知楊順苓的善行,打電話到她家要採訪她;接到電話的弟弟,冷冷對她說,「你名聲這麼透(台語「名氣很響」),還要來訪問你」,嚇得楊順苓趕緊要弟弟騙對方自己不在,謝絕採訪。
在種種家族壓力下,楊順苓曾中斷了一、兩年;直到自己婚後,取得先生的諒解,她又定期整理家中的分類資源,送到慈濟環保站。
第一顆種籽 締造地球資源小革命儘管如此,楊順苓已經埋下第一顆種籽,慈濟迅速發展出全球的環保回收站及義工組織,目前共有五千兩百多個環保站、八萬名義工投入資源再利用、累積回收一百二十五萬噸資源。近年雖因油價飛漲、資源回收物的價格下跌,但慈濟環保志業貢獻的上億元款項,仍是大愛電視台護台基金的重要來源。
另一方面,政府於二○○二年通過「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分類回收變成一個龐大的綠色產業,以及社會公民的責任。
近年,慈濟設立再生資源的研發公司,將寶特瓶、紙箱等回收資源,變成毛毯、圍巾、嬰兒鞋、環保袋等再利用的義賣商品,成為另一項收入來源。這一切的背後,是證嚴的一句話,是千萬名義工出錢出力的點滴貢獻;然而起心動念,楊順苓有心插柳,催生一場地球資源的小小革命。
「這是大家的心力,我只是一個人,雖然我很渺小,但共力就是有力,合心就能作功德。」這位始終低調害羞、鮮少曝光的楊順苓,如此註解她二十年來的因果。
標籤: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