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九大文化園區之一-鎮北坊文化園區介紹

台南市九大文化園區之一-鎮北坊文化園區介紹

西元1664年,鄭經率師遷蒞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以原承天府(赤崁地區)為中心,劃分「東安、寧南、西定、鎮北」四坊與二十四里,此四坊即為承天府治範圍,亦即為台南最早之行政區域,而鎮北坊名稱即源自於此。
鎮北坊文化園區範圍以北門路以西,西門路三段以東,成功路以北,公園北路以南為主要劃分範圍。自大北門(遺址位於台南公園內)入城,過總鎮署(位於兵配場內),順總爺街(今為崇安街)走起,可發現鎮北坊是漢民族篳路藍縷扎根發展之部落。
鎮北坊係以十字街向北發展之街區,以嘉慶年間之城池圖觀之,台灣縣署、總鎮署、左營、城守營、中營縣倉與省倉等,幾乎皆是軍事基地。園區內之古蹟多為乾隆年代以上即建立,其豐富之歷史文物,巧奪天工之寺廟藝術均極珍貴。
目前劃入鎮北坊文化園區之重要景點簡述如下:
1.台南公園:府城第一個依現代公園觀念所規劃之綠地,佔地約15公頃,1912年台南廳政府向仕紳募款動工興建,歷經五年完成,其中「燕潭秋月」曾獲選為台南八景之一。日人將台南公園當作實驗林,引進許多不同氣候之樹種,因之被植物學家視為珍寶。
2.兵配廠(總鎮署遺址):清領台後,首任總兵楊文魁設鎮台衙於鎮北坊尖山北麓,為全台最高軍事指揮中心。日據時,日人改為陸軍經理部廳舍,光復後編署為兵工配件廠。
3.鎮轅境(頂土地公廟):俗稱頂土地,位於總爺街首,屬清朝官建祠宇,日據時,改由民間管理,並更名為「鎮轅境」。主祀福德正神,因祐太子太保王得祿高官厚爵,清傳奏敕翹脊燕尾,冠頂相帽。
4.開基玉皇宮:創建於明鄭時期,原祀玉皇四太子,稱玉皇太子宮。1688年總鎮楊文魁重修,嘉慶5年改升祀玉皇上帝,並更名為玉皇宮,為台灣最早奉祀玉皇上帝神像廟宇。
5.大觀音亭:主祀觀世音菩薩,創建於明永曆32年(1678年),是府城創建最早,規模最大之觀音廟。本亭建築最大特色為正殿前方之拜亭,採取不同一般構架之「抱廈」形式。
6.興濟宮:俗稱頂大道,清同治光緒年間,因開山撫番政策,沈葆楨飭令「朔望捻香,春秋致祭」,遂「祀典」。主祀保生大帝,為泉州同安籍移民信仰之所託,昔時藥籤靈效不爽。
7.總祿境(下土地公廟):位於總爺街尾,祀福德正神,與鎮轅境頂土地公廟,形成典型「街頭街尾土地公」現象,早年曾流傳「求財下土地、求官頂土地」之說法。
8.三老爺宮:主祀朱、曹、魏府三老爺,其中朱府即為明「招討大將軍」「延平郡王」鄭成功。相傳本宮現址為1661年鄭軍沿德慶溪登陸禾寮港時之駐紮處。
9.烏鬼井:烏鬼即黑奴,非洲人,荷蘭人以之為奴隸。此井位於小北城內,大銃街(現稱自強街)要道旁,乃荷蘭人據台時,命黑奴開鑿之井,昔南北商船悉於此取水,以供日用。
10.全台首邑縣城隍廟:1711年台灣縣第九任知縣張宏倡資興建縣城隍廟於右營埔北, 1749年,知縣魯鼎梅遷建於赤崁樓北,即今廟西北側。清領期間,新任知縣須齋宿縣城隍廟後方赴任。
11.開基天后宮:先民渡台奉請萬曆年間媽祖神像於水仔尾(鎮北坊德慶溪出口南岸)立廟祀之,為全台開基媽祖,俗稱「小媽祖廟」。廟內有全台最古一對三爪龍柱,以及知府蔣元樞贈奉府城三大名觀音神像之一的傾聽觀音。
12.三山國王廟:又稱潮汕會館,清乾隆7年(1742年)由知縣楊允璽與左營遊擊林夢熊率領粵東商賈民人捐款興建,乾隆9年(西元1744年)完成,為全台僅存之典型潮州式廟宇。主祀惠威弘應豐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與清化威德報國王等。
13.元和宮:「臺灣縣志」載本廟稱「水仔廟真人廟」,為里人集資興建,主祀「保生大帝」。清鎮台衙旁福州官兵守護神白龍庵「五福大帝」,因西來庵事件牽累,寄奉於本廟。
14.西華堂:臺灣齋教分龍華、金幢與先天等三派,西華堂屬金幢派翁文鋒支派,清乾隆15年(1750年),創建於府治東安坊右營埔(今中華日報社附近)北側,由鍾、翁、劉與吳氏等姓發起興建,為台灣少數現存之清代齋堂,一般民間俗稱「菜堂」。
若欲了解詳細遊程或進一步資訊,可逕上府城消遙遊網站http://map.tncg.gov.tw/sceniccommerce.aspx?id=43查詢,或至台南火車站旅遊服務中心(06-2290082)與台南機場旅遊服務中心(06-3359209)洽取宣傳摺頁。

發稿人:文化觀光處 王國明
連絡電話:3901179
標籤: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