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樂團其他資訊分享: 在樂團裡要有不怕「始」的精神和不會「失」的條件

在樂團裡要有不怕「始」的精神和不會「失」的條件
樂團裡約有1/3是40歲左右的上班族,有時候難免有因工作關係而無法參加團練的情形,為了顧巴肚不得不拼經濟對業餘的玩音樂者而言,是現實的問題,畢竟若經濟不濟難免將影響玩樂的心情….。下面這篇文章,對我們這群早已過不惑之年者,讀起來頗有同感,在職場上要有不怕死的精神和不會死的條件,而在樂團裡也要有不怕「始」的精神和不會「失」的條件哦!

35歲像是一條人生分水嶺,企業對人才的思考,也確實會因為對方跨越這條年齡線與否,有所不同。企業變化的速度很快,不想被市場淘汰,或者『35歲領25歲薪水』,能力就要跟著年齡『增值』。35歲後,除了要有不怕死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還要有不會死的條件。職場上不可或缺的條件如下, 請大家參考:
1:具備百萬年薪級的實力
 一個35歲的「人才」,若未領到百萬年薪,或無百萬年薪級的實力,就是之前的累積不夠,聽來有些殘酷與現實,但想要當職場領頭羊,加入領先群,勢必得以高標而非低標經營自己。畢竟,薪水反映出的是個人工作價值與不可取代性。若偏低太多,不啻也是生涯規劃的另一種警訊。
 「25~30歲是摸索期,30~35歲是定位期,35歲是生手到熟手的分野線,也是轉捩點;35~40歲,一定要就位,浮出檯面,才有可能在人生精華期有所發揮。」有沒有多元能力的組合配置,是職涯地圖中代表性指標。
2:具備多元能力配置
 不管是創業、部門輪調或跑業務,最好都在35歲前盡量爭取、嘗試,開發自己不同面向的潛力。如果一個人到35歲還是只有單一職能,不僅讓企業在他的可塑性上打問號,未來發展也會受到局限。因為要晉身管理階層,需要全面觀照與整合型的能力,這些過程很難等到35歲後再從頭建立。一定要在職涯初期就有意識、有步驟地規劃。
 企業多透過多元輪調來磨練未來戰將,「經過不同單位歷練,格局才會大。如果像直升機般升上去,是很危險的,地基不穩,視野不夠廣,管理上會有瓶頸」反過來說,個人履歷表上若是少了這一塊,自然就難以被企業列入將才候選人的名單。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些需要高度開創性、挑戰自己的經驗,不在35歲前面對,之後的難度也相對更高。
3:具備人脈
 人脈是取得訊息及解決問題的資源,也是金脈的延伸,所以人脈要在35歲前累積起來。擬定職場策略有兩大成功前提,第1是厚植自己的實力,第2就是在跑道上找到良師益友。很多時候是旁觀者清,當事人認為的『問題』,透過良師益友或人脈的『疏通』,轉個彎,不但可以克服,能力晉升,反過來,還能讓舞台來找你(受到別人延攬)。人脈同時也是影響力、口碑跟個人活躍度的總體呈現。如果到了這個階段,仍然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覺得「寂寞」,或同業都沒聽過,當然會令企業在雇用你時先保守3分。
4:對前途要有方向感
 「一個人是否具有成就大事業的能力,在35歲之前就應該已經顯現」例如微軟的比爾‧蓋茲等,都是在30歲前已「人生開花」,35歲時締造職涯高峰。「一個人是作為通才走上創業家道路,還是要成為企業內部專家,必須在這個時候做出決斷。而在35歲時,還沒有展現出通才能力的人,應該不要有任何猶豫,選擇一個專業領域,並拿出不輸給任何人的決心走上成為專家的道路。」
 現在人的成熟度似乎較慢,很多人在35歲才認真思考前途,而35歲正是全速衝刺的時候,當然要確定好跑道,而不是還在出發點猶疑。而有沒有「方向感」,覺得自己現在是在「對」的車上「衝」,還是在「錯」的車上「混」,正是企業判斷一個人成熟與否,能不能擔當重任、帶領團隊的決定線索。萬一覺得目前還沒有「上對車」,一定要有「勇於換車的智慧。
 任何時刻都可以是一個進入點,35歲時與其恐慌職場中領25歲的薪水,不如好好思考自己是否待錯領域,因而沒有得到一般人認可的成就。如果希望轉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行業,那就勇往直前吧,總好過40歲時才驚覺不是自己熱情所在,那時的抉擇困難更高。早一步意識,才能縮短摸索期。太多轉換工作的紀錄,在人資眼中,終究不會是一份好的履歷表。重點還是在於面對改變的態度。重新在一個領域開始學習並增長能力,成為在這裡面不可替代的人才,一樣可以掌握下一個開花的時間點。 
5:盤點「個人公司」損益表
 35歲要考量的因素其實複雜很多,不再是自己一個人,有另一半、小孩的比例變高了,工作與家庭要兼顧.....不斷有新的課題加入,「所以更應該有精確的認知與準備。」「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公司,公司付我的薪水是成本,自己的產出是利潤,每個定點關卡就是盤點個人損益表的時刻」,管理學上的「水桶定律」,是講由長短不一木板組合起的水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工作人都會面臨的問題是:能力發展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卻決定個人升遷發展的極限。「你能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就必須有所動作」 有人建議,設定人生目標時,不妨以「10年」作為單位,不斷地累加上去,想像自己30歲、40歲、50歲應該是什麼樣子?除了主流價值觀,更應該思考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會有哪些值得一提的成果和貢獻,再落實於10年計劃中,按照藍圖循序漸進。這樣一來,每一分鐘都會距離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愈來愈近。
 現在的你,是否仍正徘徊於十字路口,如果不想自己的35歲變成「3無族(無時間、無自由、無資歷)」,那麼該盤點手上籌碼!才能讓自己從被選擇,轉為主動抓住人生的主導權。
 職場中,資歷(年齡)是重要的考量點。工作和成長要互相搭配,或許一個35歲工作者人格特質沒問題,但從事小弟的工作,對稱性就會奇怪。這也是我們面對35歲求職者時第一考量。每天增加0.1的投入,加乘N次方(天數),持續下去就會變成無限大;可是每天減少0.1的努力,同樣N次方後,負面效應也會擴大到抵銷一切。不管在任何年齡做決定,一定會焦慮,但還是要忠於自己。
 年資不代表經歷,要有「多元化經歷」才能轉化成價值,每個人都要輪調各項職務,才能如同螺旋般不斷轉上去。充實自己才是克服年齡焦慮的寶劍。35歲是晉升和趨下的關鍵點,容易產生跟不上腳步的焦慮感,通常心理層面的感慨大於一切。因為如果此時若無展翅高飛的空間,容易陷入成就膠著。與其到時候陷入困擾,不如提早因應。35歲前若遇上薪資瓶頸,如果能力已到極限,那未來調整機會不大,盡可能安穩做下去或提升自我,才能避免被裁員;如果只想做簡單工作,也可以,但在不進則退的職場中,就會有成就焦慮。選擇時,心態必須做好調適。
 與其35歲以後繼續庸碌待在不喜歡的行業,對傑出成就不敢奢望,不如尋找自己的樂趣,也許能走出一片天,未必是薪資,可能是更開心的人生。如果想跳槽,就要更加清楚自己的需求,因為這可能是職場生涯向上跳的最後期限,所以一定要選擇自己有把握,可以發揮並且久留的公司或產業。若超過40歲,還未升任管理職,在市場中的身價會大幅降低,容易被年輕人員取代。
標籤: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