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工作者應自創藍海策略

藝術工作者應自創藍海策略

前幾年的暢銷書《藍海策略》,開啟了一股新風潮,顛覆了傳統以價格導向為獲利的思維,而改以價值導向的創新,開創全新市場及需求來做為競爭策略,使企業經營跳脫削價割喉的紅色海洋,創造屬於自己的市場,倘佯於一片蔚藍大海。
如果將這個概念運用在藝術領域上,其實完全契合了藝術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市場區隔和獨特風格,也就是差異化,並追求極致,使作品臻於完美。作品是藝術創作者的智慧結晶,也是他們對於世界獨到見解與態度的投射;即便是在已分門別類的藝術範疇,同樣是演員、音樂家、舞蹈家、畫家…,但只要回歸到創作的本體,同質性並不高,作品仍然是彰顯團體或個人與眾不同的能力、思想和風格,若有過度刻意或過多他人影子,反而顯得賣弄做作或原創性不足。
藝術專業的養成,無論是學院派、師徒制或自學,在建立能力的初期,大家都站在同樣的立基點上,必須經歷磨練自己的技術,累積自己的經驗,成為和別人一樣甚至更加出色的階段,以超越同儕脫穎而出。
當時間拉長,藝術專業的知識、技巧、素養、能力俱足,且詮釋與風格一旦形塑,即成為藝術家的「個人識別印記」,具有他人無法模仿的「獨特性」,這就是藝術工作和企業「商品」不同,也是最具價值之處。不過,文化藝術市場和產品市場一樣,是個殘酷舞台,若無堅強實力,很快會被淘汰。
正在台灣表演的太陽劇團,是個兼具娛樂性與藝術性的表演團體,他們開創出獨樹一幟卻難以複製的表演形式。太陽劇團從街頭雜耍起家,成立之初就跳脫傳統馬戲團的框架,沒有動物,主要客層不是兒童,他們洞悉到當時沒有人瞭望到的藍海;馬戲團在多樣化娛樂的影響下,原本就是一個成長有限的產業,而且隨著動物保護意識的高漲,反對馬戲團利用動物表演的聲浪日益升高,另外,制式的表演橋段實在了無新意,乏善可陳。
太陽劇團徹底甩開同行競爭,另闢蹊徑,吸引全新客群|成年觀眾和企業團體,願意花高於傳統馬戲團門票費用,體驗前所未有的表演娛樂。太陽劇團讓體操、游泳、跳水等專業運動員成為表現肢體美感的藝術家,它運用精心設計的舞台、佈景、燈光、道具及融合神話劇情的歌舞製作,創造感官上的新體驗與尚未滿足的新需求,也建構難以跨越的競爭門檻,成為全球化的專業表演團隊,走上藍海的道路。
藝術工作的最大競爭者其實是自己,如何維持高水準的創作品質,甚至超越上一個作品,是藝術工作者永恆的功課,也就是先創造自己的「藍海」,在持續一段時間後,甚至必須思考突破原有的「窠臼」,擺脫舒適圈裡的安逸心態,不斷和自己搏鬥,進行另一階段的創新。對藝術工作者而言,「與同業競爭並且求勝」絕對不是主要目標,「精益求精」及「追求生命價值」才是藝術工作者自我砥礪鍛鍊的終極目的。
當每一位藝術工作者以及每一個藝術團體,都因為價值創新而產生無法被取代的特色,各擁自己的一片藍海,藝文環境將進入蓬勃活絡、百家齊放的新紀元,進而擴大市場規模,也就是共好,一起把餅做大;藝術的領域豐富多元,所謂的頂尖或市場領導者,絕對不是只有一個,而是一百個、一千個,藝術藍海的大未來就因此而產生。
企業要追求永續經營,往往都要經過從紅海策略轉換到藍海策略的成長階段,藝術領域的藍海策略則著重持續提升自己,重新定義與發掘獨特價值;當文化藝術成為休閒娛樂的自然選項之一,讓來自生活中的人類文明和資產,再度回到生活裡,那該是令人高度期待的美好憧憬。
(轉載自民國100年2月18日中國時報《藝術外一章》朱宗慶專欄文章)
標籤: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