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平民樂團其他資訊分享: 「學音樂」不等於「學樂器」

Dear all,
有些人喜歡音樂卻不會樂器,喜歡唱歌卻不喜歡參加合唱團,原因多為看不懂五線譜….因此錯過了許多接觸音樂的機會。雖然看不懂五線譜還是可以看簡譜或憑音感演奏或唱歌,就好像不會英文也是可以出國旅行….
下列朱宗慶校長的文章,值得大家參考哦!

表象符號並不等於藝術內涵(作者為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
很多人認為自己看不懂五線譜,所以不懂音樂,把看不懂五線譜和不懂音樂牽連上因果關係而害怕接觸音樂。事實上,五線譜上的五條線與間和那些豆芽菜只是記載音符的記號而已,很容易學會,如果想要熟練,只要多練習。我常常在演講時跟觀眾開玩笑說,學五線譜不難,如果我在半個鐘頭內教會大家,大家要請我吃飯;相反地,如果沒有辦法教會大家,我請大家喝咖啡。玩笑歸玩笑,我想告訴大家音樂的入門並不難,不要害怕去接觸它,表象符號並不等於藝術的內涵。
 台灣學音樂的人很多,但事實上有大部分的小朋友在學音樂的過程並不快樂,因為家長的求好心切,急於立竿見影,總希望小孩上了課就要帶「技術」回來,不然就像沒學一樣,這種情形在以前的家長身上尤其明顯。然而,讓孩子在強迫或是處於壓力下學習音樂,往往在還沒感受到音樂的美麗和快樂,就先得到了壓力和負擔。
 我認為,「學音樂」不等於「學樂器」。學音樂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經由接觸而心生感受,由感受到喜歡,再從喜歡到學習。大部分的人學音樂是為了陶冶性情,培養美感或鑑賞能力,或是作為其他藝術的入門管道。除了少部分的家長是刻意栽培子女成為音樂家,否則大部分的人只是單純喜歡音樂,學到最後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能成為音樂家,讓音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事實上,美感是一種競爭力,個人如果能夠擁有美感,是一種加值,而美感運用在服務或產品上則亦能為企業創造可觀的營收。很多人視音樂及其他藝術的學習為知識的累積,但我認為在累積知識之前,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記得,以前我曾經為雲門舞集辦過一場演出,邀請了附近的計程車司機一同來看彩排,原本我們擔心演出的內容對他們而言是否會太深奧,結果在看完節目之後的座談會上,司機們與林懷民老師的對話非常的精彩,發現他們對節目內容的喜歡和對美的感受是共通的。有一次,樂團在台南玉井的芒果樹下演出,很多觀眾是帶著斗笠、穿著拖鞋的純樸農民,演出完後,我們聽到的不是在劇院中習慣的「Bravo」、「安可」,而是以台語的「不要給你們走!」來留住我們,讓演出者和觀眾間的感動在彼此間交流串連。
 另一次,在一個養老院演出,老人家行動不便,樂團想以音樂的活力,讓他們感受打擊樂的熱情。演出完後,他們什麼話都沒說,也沒有鼓譟的掌聲,只是眼中泛著淚光地看著我們。我想表達的是,對於藝術的感受大家都是相同的,儘管每個人用的語彙、方式可能不一樣,但藝術能穿越語言、文化的隔閡,令每個人都能因而感動、振奮或溫暖。
 由於社會價值觀念的轉換,建立美感、追求有品質的生活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政府推動文創產業、推廣美的價值;民間企業舉辦美學賞析講座及活動,美感、藝術成為一種新的追求方向;在公務機關,人事行政局推動「提升公務人員人文素養方案」,希望所有的公務人員都能透過實地的參與,來感受美力與藝術力,進而得到感染與薰陶。
 培養美感不應只是空談,而是在生活中親身去體驗、接觸,再從接觸到喜歡,最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直接以行動代替喊口號,是最有效的推廣方式。成為音樂家或許需要有一整套完整專業的訓練,但主動接觸、感受、欣賞藝術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標籤: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