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拔河、躲避球運動發展的故事
上午11:29
台灣拔河、躲避球運動發展的故事
2010-07-29中國時報
不論你喜不喜歡運動,中小學念書過程中,你一定玩過拔河、躲避球。這兩項須要團隊合作的運動,是每個人青春時期必經的回憶。曾幾何時,台灣在拔河項目竟然拿到了世界冠軍,也讓拔河運動擦亮了金字招牌。
從元、明朝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的拔河,過去是慶祝豐收的遊戲與傳統競技,現在則是須要苦練甚至增胖的新式拔河,冷靜、默契、瞬間爆發力成為勝負關鍵。
北市景美女中拔河隊今年先後拿下世界盃、亞洲盃雙料冠軍,她們的成功絕非偶然。
景美女中增肥 拔河奪二金
「拔河競賽早期卅二人一組,為統一動作、統一使力以激起士氣,『殺!殺!』或『一、二、三殺!』聲不絕於耳;但新式拔河為八人一組,隊伍很短,彼此靠默契,採靜音攻防,一切伺機而動,不能再有殺殺聲,以免走露風聲。」景美女中拔河隊早期資深教練林柔里指出,國內八人組是四百八十公斤級,依規定景女全隊總體重必須達五百四十公斤級,女孩子「犧牲線條」是沒辦法的事。
「大家早已把身材置之度外,榮譽感擺第一」,景女拔河隊隊長郭雅婷說,吃!吃!吃!就是增肥的訣竅,「每天吃四餐、餐餐吃兩人份,早餐是二片厚片土司加涼麵,中、晚餐是各兩大碗公的飯與湯,十一點吃宵夜,宵夜是泡麵加大菠羅麵包」。景女後衛李汶霖一口氣增肥廿公斤,已被封為「增肥王」。
林柔里強調,拔河隊員每天至少三小時的肌力、肌耐力訓練,人與繩成一直線,手與身體不能遠離等多重訓練,雙手長滿繭,兩手食指因握繩施力壓迫到血液循環以致左指粗、右指細,同時手腕更是傷痕累累,顯示這群娘子軍為了榮譽付出多大代價。
再來看躲避球,台師大體育研究中心主任林玫君表示,躲避球會在中小學盛行,與教師「懶惰」有一定程度的關係。「當初體育教育崇尚錦標主義,選手以外的學生就放牛吃草,體育課發下一顆球讓學生去玩,就是最簡單的方式」。
躲避球容易玩 可訓練分工
資深體育教師、台中縣大忠國小教務主任鄭榮源則表示,躲避球容易玩、好入門,一顆球馬上就能讓大夥兒熱絡起來,只要懂得簡單的傳接球就能玩,是個很好的「誘導遊戲」。
「躲避球不能只躲避,還要學會『面對』!」鄭榮源喜歡在國小中、低年級教躲避球,因為可以培養學生評估狀況的能力,一顆球飛來究竟要躲要接,必須衡量當時的狀況,而究竟誰該站「外場」,誰該站「內場」,又涉及分工的概念,是很好的團隊訓練。
不過,近年教育界興起一陣「暴力球」之說,台北市還曾有家長連署,希望學校廢除這種「大欺小、強欺弱」的球類運動。躲避球協會痛定思痛,決定改用砸了不會痛的軟式躲避球,並規定接到球必須自己處理,不能老是把球傳給力氣最大的人!
推動熱血鬥球 黃朝榮不懈
一群熱愛躲避球運動的體育界人士,則在過去十一年努力改良制度及球具,仿效日本甲子園比賽而設置中小學躲避球錦標賽,讓校園裡又燃起躲避球熱情。
屏東縣後庄國小老師黃朝榮是新一代躲避球推動者,他的「熱血鬥球」部落格點閱人數逾四十萬人次,詳細記載令人血脈賁張的「鬥球」(日本對躲避球的稱呼)運動。而後庄國小躲避球隊從無到有,今年還奪下男、女童組雙料冠軍。
從拔河到躲避球,儘管都已退出主流運動行列,但仍靠著愛好者不放棄傳承而保有一席之地,讓台灣中小學生繼續體會團隊合作的樂趣。
2010-07-29中國時報
不論你喜不喜歡運動,中小學念書過程中,你一定玩過拔河、躲避球。這兩項須要團隊合作的運動,是每個人青春時期必經的回憶。曾幾何時,台灣在拔河項目竟然拿到了世界冠軍,也讓拔河運動擦亮了金字招牌。
從元、明朝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的拔河,過去是慶祝豐收的遊戲與傳統競技,現在則是須要苦練甚至增胖的新式拔河,冷靜、默契、瞬間爆發力成為勝負關鍵。
北市景美女中拔河隊今年先後拿下世界盃、亞洲盃雙料冠軍,她們的成功絕非偶然。
景美女中增肥 拔河奪二金
「拔河競賽早期卅二人一組,為統一動作、統一使力以激起士氣,『殺!殺!』或『一、二、三殺!』聲不絕於耳;但新式拔河為八人一組,隊伍很短,彼此靠默契,採靜音攻防,一切伺機而動,不能再有殺殺聲,以免走露風聲。」景美女中拔河隊早期資深教練林柔里指出,國內八人組是四百八十公斤級,依規定景女全隊總體重必須達五百四十公斤級,女孩子「犧牲線條」是沒辦法的事。
「大家早已把身材置之度外,榮譽感擺第一」,景女拔河隊隊長郭雅婷說,吃!吃!吃!就是增肥的訣竅,「每天吃四餐、餐餐吃兩人份,早餐是二片厚片土司加涼麵,中、晚餐是各兩大碗公的飯與湯,十一點吃宵夜,宵夜是泡麵加大菠羅麵包」。景女後衛李汶霖一口氣增肥廿公斤,已被封為「增肥王」。
林柔里強調,拔河隊員每天至少三小時的肌力、肌耐力訓練,人與繩成一直線,手與身體不能遠離等多重訓練,雙手長滿繭,兩手食指因握繩施力壓迫到血液循環以致左指粗、右指細,同時手腕更是傷痕累累,顯示這群娘子軍為了榮譽付出多大代價。
再來看躲避球,台師大體育研究中心主任林玫君表示,躲避球會在中小學盛行,與教師「懶惰」有一定程度的關係。「當初體育教育崇尚錦標主義,選手以外的學生就放牛吃草,體育課發下一顆球讓學生去玩,就是最簡單的方式」。
躲避球容易玩 可訓練分工
資深體育教師、台中縣大忠國小教務主任鄭榮源則表示,躲避球容易玩、好入門,一顆球馬上就能讓大夥兒熱絡起來,只要懂得簡單的傳接球就能玩,是個很好的「誘導遊戲」。
「躲避球不能只躲避,還要學會『面對』!」鄭榮源喜歡在國小中、低年級教躲避球,因為可以培養學生評估狀況的能力,一顆球飛來究竟要躲要接,必須衡量當時的狀況,而究竟誰該站「外場」,誰該站「內場」,又涉及分工的概念,是很好的團隊訓練。
不過,近年教育界興起一陣「暴力球」之說,台北市還曾有家長連署,希望學校廢除這種「大欺小、強欺弱」的球類運動。躲避球協會痛定思痛,決定改用砸了不會痛的軟式躲避球,並規定接到球必須自己處理,不能老是把球傳給力氣最大的人!
推動熱血鬥球 黃朝榮不懈
一群熱愛躲避球運動的體育界人士,則在過去十一年努力改良制度及球具,仿效日本甲子園比賽而設置中小學躲避球錦標賽,讓校園裡又燃起躲避球熱情。
屏東縣後庄國小老師黃朝榮是新一代躲避球推動者,他的「熱血鬥球」部落格點閱人數逾四十萬人次,詳細記載令人血脈賁張的「鬥球」(日本對躲避球的稱呼)運動。而後庄國小躲避球隊從無到有,今年還奪下男、女童組雙料冠軍。
從拔河到躲避球,儘管都已退出主流運動行列,但仍靠著愛好者不放棄傳承而保有一席之地,讓台灣中小學生繼續體會團隊合作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