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樂器旮亙 重現「原」音

阿美族樂器旮亙 重現「原」音

2010-06-23中國時報
 在台灣原住民中,阿美族的傳統樂器超過卅種,居各族之冠,但絕大部分的樂器卻早已失傳。曾任記者、廣播主持人的少多宜.篩代,投入阿美族樂器的復刻工程,也藉由成立「Amis旮亙樂團」的成立,將阿美族音樂從部落推至國際。
 少多宜說,「旮亙」是阿美語「竹鐘」的意思,竹鐘是阿美族婚禮報喜訊的用具,樂團以此命名自許傳承發揚部落的音樂。雖然生活在部落,但少多宜過去根本不知道族裡的樂器如此豐富,直至讀到學者凌曼立在一九六一年發表於中研院民族所期刊的《台灣阿美族的樂器》。
 少多宜表示,這些樂器普遍用於日常生活,與現代人對於樂器演奏的認知不同。像是蘆笛常用當作訊號聲、弓琴是勇士向女子傳情工具。樂器多以竹和木製造,由於製作簡單,材料易於取得,常是現地製作,壞了即丟,幾乎沒有保存。
 對照期刊的資料及耆老的記憶,少多宜至今已復刻完成十多件樂器。重建鼻笛時,他走訪各大研究機構,終於在台東縣政府地下室的文物館找到一只實物。「樂器製作出來後,先會演奏給耆老聆聽,看看符不符合他們記憶中的聲音。」
 經過十年的耕耘,「旮亙」足跡遍及日本愛知博覽會、加拿大台灣文化節等,成員從老至少五十多人,他們不僅演奏,還學會自己製作樂器。
 廿四日在新舞台的音樂會,「旮亙」將與國家國樂團合奏《刺桐花開》及《歡樂的一天》等樂曲。少多宜期待,希望有一天阿美族的樂器也能被納入民族樂器的範疇,與二胡、笙享有同樣位階,同時成為現代作曲家譜作音樂的素材。
標籤: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