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衝就業 漲薪資 拚黃金十年 所有人共享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衝就業 漲薪資 拚黃金十年 所有人共享

2010/06/09 經濟日報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昨天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國內長久以來經濟結構失衡,使得很多人無法共享高經濟成長的果實;經建會將努力調整政策優先順序,更重視能創造國內需求有貢獻、服務業等產業政策,讓一般人都能共享經濟成長的甜美果實。
劉憶如也說,國內少子化的問題亟待解決,短、中、長期政策必須同步進行;但根本解決之道是讓人民對未來有期待、有希望,讓民眾感覺「養得起小孩」,「拚經濟就等於拚生育率」。
今年第一季國內經濟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十三點二七,改寫近三十二年的新高,她指出,除了高成長率令人振奮外,重要的是,經濟成長的貢獻也發生結構性轉變,其中十一點三一個百分點的成長率來自國內的貢獻,跟以往成長主要靠外貿完全不同,關鍵因素就是「兩岸開放」,帶動國內投資氣氛的改變。
但她提醒,如果政府沒有持續的鬆綁兩岸政策、打造台灣的優質投資環境,這種結構改變也可能會曇花一現。
劉憶如說,過去經濟成長主要來自外貿的貢獻,但她認為,台灣的經濟表現雖很亮眼,但就業機會卻與經濟成長脫鉤,所得分配也不太跟得上,甚至連國家財政也會有困難。她分析,因為每年額外的國民所得幾乎都只靠外貿,因此與外貿有關的產業,才享受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尤其企業布局的形式難免很多在國外,台灣內需的就業與薪資反而成長有限。
另外,國內經濟第二個失衡是貧富差距無法改善,從產業組成來看,工業只占了三成,服務業占了七成;但今年第一季的成長中,工業的貢獻度是服務業的兩倍,難怪社會大眾這麼重視工業,特別是高科技業,因為他們會賺錢、有貢獻。
但相對的,經濟成長的果實,當然也多分配給這些會賺錢、有貢獻的產業;反而是吸納多數工作人口的服務業,因為貢獻相對低,所以所得沒有明顯成長,這「當然也是不對的」。
她表示,目前初步已選定卅二件投資建設,包括愛台十二建設、十大服務業、六大新興產業等,及四大智慧型產業,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基礎建設,含軟、硬體建設,第二是台灣未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
劉憶如希望,透過這樣改善結構性扭曲的作法,能讓未來台灣的黃金十年,不再只是部分人的「黃金」,讓所有人都能對經濟成長的甜美果實,不僅「看得到、也吃得到」。


2010/06/09 經濟日報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昨(8)日提出總體經濟的五大發展目標,經濟成長率高、就業增加、物價穩定、縮小貧富差距和環境永續。她強調:「就業增加、薪資要漲,才是民眾要的黃金十年。」
她說,黃金十年不只考慮到經濟面,還擴及社會、環境、文化、憲政與和平,符合總統馬英九的六國論,總計六大面向。
劉憶如昨天接受本報專訪,她指出,馬總統的六三三政見,在黃金十年中,六(經濟成長率達6%)、三(每人GDP達3萬美元)應該有機會達到,只有失業率降到3%以下目標,需要再評估看看。
劉憶如說,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評估,台灣每人GDP(國內生產毛額)在2016年會超過3萬美元。如果不考慮匯率變動因素,想在2016年達到3萬美元,那需要每年成長8%才行。劉憶如指出,中研院院士管中閔認為今年就有機會達到8%的經濟成長率,「我想至少6%應該可以達到」。
「但單是經濟成長率高,薪資不漲,對大多數人來說,高成長也不過就是個數字而已。」 經濟成長率是GDP實質成長率,劉憶如解釋,國民所得確有成長,餅的確變大了,問題是「誰把新增的餅拿走了」,以致多數的人餅沒有變大。
她說,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很高,有13.27%,其中9.09個百分點由製造業貢獻,服務業只貢獻4.29個百分點,但服務業占GDP比重是68%,比重大、分到成長的餅卻小,長久以來都是如此。再加上,經濟成長向來由國外淨需求貢獻,台灣接單、海外生產,創造的就業落在國外。兩大經濟結構的扭曲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就業成長率低、薪資不漲。
劉憶如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就是要創造國內需求。一定要促成民間投資,包括民間的資金投入建設。
標籤: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