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頂峰上拉提琴,怎能因為站在下面的人們跳舞而驚奇呢?」道德不能解決 教育市場化的危機
2010-06-28中國時報
在晚近以來,經常可以聽到一種批評教育現狀的輿論。教育界的領導者認為,「媚俗」畢業典禮讓校長的權威蕩然無存。醫學院學生上課吃雞腿,是因為「外校年輕女教授」不懂得好好管教,這些學生需要接受所謂的「禮儀教育」。女大學生兼職模特兒,希望從事演藝生涯,也被批評為「太可惜了」。甚至,還有學校搞起戒嚴復辟,如果未經校方允許而以學校名義參與遊行,也將被記大過處分。
這些言論的背後都有一種道德性的預設,認為學生就應該好好安於本份,專心唸書,而不要整天「夭飽吵」,爭取自己的權益。彷彿現行的教育制度本身是不需要檢討的,問題在於學生不再恪守尊師重道的美德。重建層級分明、秩序井然的師生關係,即是他們所提供的處方。
在經歷教改運動人本主義的洗禮下,學生權利獲得顯著的保障,因此,台灣的教育界出現這樣高舉道德旗幟的反動論述,是不令人意外的。然而,這些衛道人士無視於這個事實:他們想要恢復舊權威早就煙消雲散了,維繫其存在的結構基礎已不復存在;而且,其原因並不僅是來自於他們所憎恨的校園民主化,他們所視而未見教育的市場化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在「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教育是對自己的投資」的觀念下,政府對於教育經費的投入也日益減少,這反映在學生所要繳交的學費越來越昂貴。籌措財源成為了每位校長所最頭痛的事情,有些學校拚命開設學分班、在職班、推廣教育,要不然就是推動形形色色的產學合作,向企業界靠攏。各種績效考核的遊戲規則也日益嚴苛,能夠得到獎項、爭取到大型研究計畫案的明星級教授,能夠享受校園內的A咖待遇;相對地,有越來越多年輕的博士只能在委身於朝不保夕的博士後或是約聘教授之職位。
在以往,大學是黨國體制所嚴密監控的象牙塔;在目前,它卻成為無所不賣的知識工廠。當大學都忙於爭取財團的贊助,越來越多的校舍是以會賺錢的老闆姓名來命名,我們要如何說服學生,學術知識的價值是優先於商業利益的計算?同樣地,如果說大學教授都被要求算計自己出版的點數,甚至還出現了各種傳授投稿英文期刊秘訣的工作坊,這不就是告訴學生要早日認清錙銖必較、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就如同馬克思評論的法國統治階級一樣,「你們站在國家的頂峰上拉提琴,那麼又怎能因為站在下面的人們跳舞而驚奇呢」?
道德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也是教育要善用的資源。如能妥善運用,可以激發出青年學子的利他奉獻,投入各種社會改革的事業。但是如果教育當局花大錢所推動的「品格教育」只是要求學生認份,忍受越來越不合理的現狀,那麼只會招致更大的反彈。(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2010-06-28中國時報
在晚近以來,經常可以聽到一種批評教育現狀的輿論。教育界的領導者認為,「媚俗」畢業典禮讓校長的權威蕩然無存。醫學院學生上課吃雞腿,是因為「外校年輕女教授」不懂得好好管教,這些學生需要接受所謂的「禮儀教育」。女大學生兼職模特兒,希望從事演藝生涯,也被批評為「太可惜了」。甚至,還有學校搞起戒嚴復辟,如果未經校方允許而以學校名義參與遊行,也將被記大過處分。
這些言論的背後都有一種道德性的預設,認為學生就應該好好安於本份,專心唸書,而不要整天「夭飽吵」,爭取自己的權益。彷彿現行的教育制度本身是不需要檢討的,問題在於學生不再恪守尊師重道的美德。重建層級分明、秩序井然的師生關係,即是他們所提供的處方。
在經歷教改運動人本主義的洗禮下,學生權利獲得顯著的保障,因此,台灣的教育界出現這樣高舉道德旗幟的反動論述,是不令人意外的。然而,這些衛道人士無視於這個事實:他們想要恢復舊權威早就煙消雲散了,維繫其存在的結構基礎已不復存在;而且,其原因並不僅是來自於他們所憎恨的校園民主化,他們所視而未見教育的市場化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在「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教育是對自己的投資」的觀念下,政府對於教育經費的投入也日益減少,這反映在學生所要繳交的學費越來越昂貴。籌措財源成為了每位校長所最頭痛的事情,有些學校拚命開設學分班、在職班、推廣教育,要不然就是推動形形色色的產學合作,向企業界靠攏。各種績效考核的遊戲規則也日益嚴苛,能夠得到獎項、爭取到大型研究計畫案的明星級教授,能夠享受校園內的A咖待遇;相對地,有越來越多年輕的博士只能在委身於朝不保夕的博士後或是約聘教授之職位。
在以往,大學是黨國體制所嚴密監控的象牙塔;在目前,它卻成為無所不賣的知識工廠。當大學都忙於爭取財團的贊助,越來越多的校舍是以會賺錢的老闆姓名來命名,我們要如何說服學生,學術知識的價值是優先於商業利益的計算?同樣地,如果說大學教授都被要求算計自己出版的點數,甚至還出現了各種傳授投稿英文期刊秘訣的工作坊,這不就是告訴學生要早日認清錙銖必較、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就如同馬克思評論的法國統治階級一樣,「你們站在國家的頂峰上拉提琴,那麼又怎能因為站在下面的人們跳舞而驚奇呢」?
道德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也是教育要善用的資源。如能妥善運用,可以激發出青年學子的利他奉獻,投入各種社會改革的事業。但是如果教育當局花大錢所推動的「品格教育」只是要求學生認份,忍受越來越不合理的現狀,那麼只會招致更大的反彈。(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