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向大師致敬系列」獨行者的清澄─林壽宇與他的畫
晚上8:59
高美館「向大師致敬系列」獨行者的清澄─林壽宇與他的畫
【2010/07/18 聯合報╱阮慶岳】
高雄市立美術館正在展出「一即一切:林壽宇50年創作展」,很值得細看。這是高美館「向大師致敬系列」的第一檔展覽,應該是對台灣的戰後重要藝術家表達敬意,兼意圖重整台灣藝術歷史脈絡的作為,這本是作為官方美術館當為的事情,而高美館如何後續,也值得觀察與期待。
林壽宇是具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1933年生於霧峰林家,在台北受了日本小學教育,高中赴香港求學,大學在倫敦研究建築與美術。以倫敦作發展基地的藝術生涯,一起步就廣受注目,其中尤其以1964年受邀參展德國卡賽爾「第三屆文件大展」,可作為注目焦點與代表。
林壽宇的創作生涯始於50年代末,一早就確立以極簡與抽象為中心的油畫風格。1957─1959年,可說是他能量與數量同時大爆發的階段,此時期作品大量運用東方繪畫的筆意揮灑,流動性與筆觸感兼有,畫面混沌深奧,黑色色調強勢也自信的呈現,對宇宙奧義破解的意圖,以及扣索與質詢生命本質的姿態,鮮明可見,有惚恍與繁奧的神秘美感。
1960年起,林壽宇開始他迄今最廣被稱道的新系列,其中包括被選入文件大展的三件作品,基本個性由原先的流動、隨心、混沌,轉入理性、極簡、幾何構圖,色調也以近乎不可辨的白色為主,對於自我風格作極大的再定位與挑戰,也奠立了他此後到1984年「封筆」間的主要風格。
這時期的作品,從先前的混沌與辯證,逐漸衍生為一種寧靜與致遠的氣質,有著宗教或哲學透思後的清澄,生命彷彿因之可以無得無失。藝術家米羅1966年拜訪他倫敦的工作室,對林壽宇的白色系列大為欣賞,表示:「在白色的世界中,他無人能及。」
觀看林壽宇的作品,讓我思考兩件事,一是藝術的本質究竟為何?二是藝術與現實的關連應該有多少?作為一個藝術家,林壽宇是極度純粹的,而這種純粹個性有著脫離形而下、貼近形而上的高遠,也有對於完美與極致的純然嚮往,與現代主義的美學本質相通。
然而也正因為這樣,他的藝術與當下現實的對話性,會似乎顯得比較少。這部分拿來對照回台灣此刻的藝術狀態時,其實就特別的有趣。基本上台灣在50、60年代,墊基了一批紮實以現代主義為脈絡的藝術傳統,譬如朱德群、蕭勤、夏陽、林壽宇等,然而在70年代的鄉土論戰過程裡,台灣當代藝術的自我定位,作了歷史上相當巨大也影響深遠的轉變。
基本上,藝術開始回歸到與現實社會的密切連結,尤其積極扮演起公平公義的發言與鬥爭者角色,這在80年代末的解嚴時期,大約達到了峰頂,90年代則以性別、平權等議題接續發聲,關於社會抗爭與在地美學的議題蔚為風潮,批判、嘲諷與去中心主體是核心價值,抽象與形而上思考幾乎無立錐之地。
然而時代兀自輪轉,在經歷921地震與經濟泡沫等事件後,台灣逐漸由對抗時代,開始轉入沈潛反思時期,生命價值與宇宙奧義再次引人反顧。這時候再來看林壽宇,就顯得彌足珍貴,他50餘年來的創作質地與理念堅持,彷彿散發無塵埃的玉石光澤,再度向我們顯露亙古的藝術氣質。
林壽宇的生命歷程似乎流蕩難定,但他的藝術卻如錨定的故鄉,持恆地安人心靈。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2010/07/18 聯合報╱阮慶岳】
高雄市立美術館正在展出「一即一切:林壽宇50年創作展」,很值得細看。這是高美館「向大師致敬系列」的第一檔展覽,應該是對台灣的戰後重要藝術家表達敬意,兼意圖重整台灣藝術歷史脈絡的作為,這本是作為官方美術館當為的事情,而高美館如何後續,也值得觀察與期待。
林壽宇是具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1933年生於霧峰林家,在台北受了日本小學教育,高中赴香港求學,大學在倫敦研究建築與美術。以倫敦作發展基地的藝術生涯,一起步就廣受注目,其中尤其以1964年受邀參展德國卡賽爾「第三屆文件大展」,可作為注目焦點與代表。
林壽宇的創作生涯始於50年代末,一早就確立以極簡與抽象為中心的油畫風格。1957─1959年,可說是他能量與數量同時大爆發的階段,此時期作品大量運用東方繪畫的筆意揮灑,流動性與筆觸感兼有,畫面混沌深奧,黑色色調強勢也自信的呈現,對宇宙奧義破解的意圖,以及扣索與質詢生命本質的姿態,鮮明可見,有惚恍與繁奧的神秘美感。
1960年起,林壽宇開始他迄今最廣被稱道的新系列,其中包括被選入文件大展的三件作品,基本個性由原先的流動、隨心、混沌,轉入理性、極簡、幾何構圖,色調也以近乎不可辨的白色為主,對於自我風格作極大的再定位與挑戰,也奠立了他此後到1984年「封筆」間的主要風格。
這時期的作品,從先前的混沌與辯證,逐漸衍生為一種寧靜與致遠的氣質,有著宗教或哲學透思後的清澄,生命彷彿因之可以無得無失。藝術家米羅1966年拜訪他倫敦的工作室,對林壽宇的白色系列大為欣賞,表示:「在白色的世界中,他無人能及。」
觀看林壽宇的作品,讓我思考兩件事,一是藝術的本質究竟為何?二是藝術與現實的關連應該有多少?作為一個藝術家,林壽宇是極度純粹的,而這種純粹個性有著脫離形而下、貼近形而上的高遠,也有對於完美與極致的純然嚮往,與現代主義的美學本質相通。
然而也正因為這樣,他的藝術與當下現實的對話性,會似乎顯得比較少。這部分拿來對照回台灣此刻的藝術狀態時,其實就特別的有趣。基本上台灣在50、60年代,墊基了一批紮實以現代主義為脈絡的藝術傳統,譬如朱德群、蕭勤、夏陽、林壽宇等,然而在70年代的鄉土論戰過程裡,台灣當代藝術的自我定位,作了歷史上相當巨大也影響深遠的轉變。
基本上,藝術開始回歸到與現實社會的密切連結,尤其積極扮演起公平公義的發言與鬥爭者角色,這在80年代末的解嚴時期,大約達到了峰頂,90年代則以性別、平權等議題接續發聲,關於社會抗爭與在地美學的議題蔚為風潮,批判、嘲諷與去中心主體是核心價值,抽象與形而上思考幾乎無立錐之地。
然而時代兀自輪轉,在經歷921地震與經濟泡沫等事件後,台灣逐漸由對抗時代,開始轉入沈潛反思時期,生命價值與宇宙奧義再次引人反顧。這時候再來看林壽宇,就顯得彌足珍貴,他50餘年來的創作質地與理念堅持,彷彿散發無塵埃的玉石光澤,再度向我們顯露亙古的藝術氣質。
林壽宇的生命歷程似乎流蕩難定,但他的藝術卻如錨定的故鄉,持恆地安人心靈。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