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雞屎藤新民族舞團推出舞劇《海安夢華錄》,顛覆民族舞蹈的刻版印象。
2010-07-02中國時報
誰說民族舞蹈只有彩帶飛、羽扇搖?來自台南的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在傳統民族舞中融入電子音樂、螢光白手套舞、民俗藝陣與民間故事,推出舞劇《海安夢華錄》,顛覆一般觀眾對於民族舞蹈的刻版印象。
編舞家許春香所創立的雞屎藤,前身是華夏兌舞門,至今已有廿餘年歷史。取名自台灣原生種植物「雞屎藤」,許春香笑說:「雞屎藤是一種生命力強、普遍可見的植物,又可入藥治病,希望舞團也有這樣的精神,讓民族舞貼近常民生活。」
許春香目前執教於台南科技大學舞蹈系,早就體認到「台灣的民族舞蹈該轉型,不能老是跳中國的敦煌舞、孔雀舞。」因為女兒專研台灣文學、兒子主修現代戲劇又兼玩音樂,不時鼓吹她為民族舞增添新元素,《海安夢華錄》於是被催生而出。
一般民族舞蹈不太講述故事,而是注重華麗隊形、優雅身段的演出。但《海安夢華錄》卻是採用舞劇形式,並且從台南歷史與民間傳說當中編創出故事情節。舞劇上半場,從清領時期、台南仍是個重要港口為背景,描述運河邊一位藝妲與來自中國的崑曲男旦相戀,後來男旦因為結束演出返回家鄉,藝妲發現自己懷了孕,最後卻不幸難產身亡。
下半場則連結到台灣民間信仰中能保佑產婦、庇護嬰孩的婆姐故事,難產而死的藝妲後來因了卻與男旦相會的心願,轉化為助人順產的婆姐。
編劇曹世耘表示,《海安夢華錄》是舞團醞釀兩年的作品,在民間故事的蒐羅、歷史地圖的查證與民俗藝陣的考究之下,「融合民間婆姐助生、除疫的故事,台南五條港的港邊女鬼與臨水夫人廟的故事,還有台南海安路原是運河的歷史地理樣貌,所有元素全出自本土。」
許春香除了保留傳統民族舞部分身段,如扭身、擺手,又添入十二婆姐藝陣的隊形與腳步動作,以及夜店文化的螢光白手套舞,還搭配電子音樂,讓傳統民族舞蹈變得流行又現代。
《海安夢華錄》七月十日、十一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
2010-07-02中國時報
誰說民族舞蹈只有彩帶飛、羽扇搖?來自台南的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在傳統民族舞中融入電子音樂、螢光白手套舞、民俗藝陣與民間故事,推出舞劇《海安夢華錄》,顛覆一般觀眾對於民族舞蹈的刻版印象。
編舞家許春香所創立的雞屎藤,前身是華夏兌舞門,至今已有廿餘年歷史。取名自台灣原生種植物「雞屎藤」,許春香笑說:「雞屎藤是一種生命力強、普遍可見的植物,又可入藥治病,希望舞團也有這樣的精神,讓民族舞貼近常民生活。」
許春香目前執教於台南科技大學舞蹈系,早就體認到「台灣的民族舞蹈該轉型,不能老是跳中國的敦煌舞、孔雀舞。」因為女兒專研台灣文學、兒子主修現代戲劇又兼玩音樂,不時鼓吹她為民族舞增添新元素,《海安夢華錄》於是被催生而出。
一般民族舞蹈不太講述故事,而是注重華麗隊形、優雅身段的演出。但《海安夢華錄》卻是採用舞劇形式,並且從台南歷史與民間傳說當中編創出故事情節。舞劇上半場,從清領時期、台南仍是個重要港口為背景,描述運河邊一位藝妲與來自中國的崑曲男旦相戀,後來男旦因為結束演出返回家鄉,藝妲發現自己懷了孕,最後卻不幸難產身亡。
下半場則連結到台灣民間信仰中能保佑產婦、庇護嬰孩的婆姐故事,難產而死的藝妲後來因了卻與男旦相會的心願,轉化為助人順產的婆姐。
編劇曹世耘表示,《海安夢華錄》是舞團醞釀兩年的作品,在民間故事的蒐羅、歷史地圖的查證與民俗藝陣的考究之下,「融合民間婆姐助生、除疫的故事,台南五條港的港邊女鬼與臨水夫人廟的故事,還有台南海安路原是運河的歷史地理樣貌,所有元素全出自本土。」
許春香除了保留傳統民族舞部分身段,如扭身、擺手,又添入十二婆姐藝陣的隊形與腳步動作,以及夜店文化的螢光白手套舞,還搭配電子音樂,讓傳統民族舞蹈變得流行又現代。
《海安夢華錄》七月十日、十一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