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與出離

執著與出離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談到出離心的問題,寫得非常中肯且貼近人心,對往往迷失於快速而混亂生活的現代人具有醍醐灌頂的作用。
佛教裏,「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但許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不食人間煙火,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其實佛法的每分道理、每個修行法門都是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是可以具體實行應用的。要測試自己是否具備出離心,宗薩欽哲仁波切提到,可以用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對你是否一點也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裏出離了。
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所執著的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指揮擺佈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說得多好啊!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遇到不順心意的時候,孩子的叛逆,配偶的不體貼,上司的不近人情,同事的勾心鬥角,人際關係的疏離,金錢財務的壓力…,在在都讓我們活得不痛快,甚至可能只是不相熟朋友的一句批評、外面辦事員的些許刁難,都讓我們耿耿於懷,感到不舒服。這便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執著與期待,當對方不符合我們的期許時,失望於焉產生,而你也就陷入一個致你於不快樂的痛苦情境。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出離,從一個你所執著不放的觀點中出離。如果我們能夠從種種執著中出離,將會變得非常強大,再也沒有任何事物或對象可以激怒你,你將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完滿及種種缺憾,不可能每件事都順從我們的心意,「試圖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
要擺脫痛苦與不快樂,最簡易的方法便是,從所有的執著裏出離。《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人生當中的起起落落、離合悲歡、富貴榮華或是貧賤哀戚,都將轉眼成空,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當生命結束時,一切有為法都將如夢幻泡影般消逝無蹤。現象的來去,自有其因緣與變化,讓它自來自去,不加以執著與判斷,才能活得自在愉悅。《菜根譚》裏有句話講得很好:「風過疏竹,風去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當境界現前,有如雁鳥飛過心湖,雁子的倒影雖然映現於水中,然雁是雁,水還是水。當現象消失,鳥兒離去,一潭湖水依舊清澈無波,平靜如昔。
如此,便是出離了。
回想過往,有許多人事讓我們生氣、痛苦,現在再回頭看看,這種種可能當時讓我們傷心自憐甚至痛不欲生的事情,卻再也不重要了,我們能夠以客觀的心態坦然處之,這表示我們已經從這裏出離了。用這種觀念與方法,來處理面對現在生活當中的問題,將自己置放於未來兩年、五年、十年的時空中,這些問題是否還同樣重要,是否還會如此在乎、忿怒、不甘心?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能幫助我們從現下的情境中脫困。
我們不該陷身於被那麼多的煩惱、那麼多的人與事所指揮擺佈中,將自己的快樂建立依靠在外在脆弱無常的現象中,有多少執著,便有多少煩惱、痛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有執著,沒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沒有事事追求完美的心態,才能以智慧平靜的心好好過每一天的日子。
所有的執著都是來自於「我」,《利器之輪》中,法護菩薩闡述,「凡事都如鏡中影像,我們卻想像它們是無比真實;凡事都如山上雲霧,我們卻想像它們是堅固實在。」因為渺小的我們,往往將外在的事物,拉到以自我為中心的水平中觀察、判斷,以我們的價值觀衡量評斷所有的東西,在自我操縱下,我們遂被種種狹隘自私的觀點所奴役而不自知。宗薩欽哲仁波切的方法,便是教導我們,這個世界上許多事情都不會輕易俯首聽命,事事順著你。很多人試圖創造完美的世界,最終都證明失敗了,而只要把心稍做調整,一切都會是美好的。
要改變外在環境,不如從改變自己的心做起,擁有一顆出離所有虛幻執著的心,便是快樂自在生活的開始。
註:遇一切境都能反求諸己、迴光返照、反觀自心、淨化自己煩惱時,當下就獲得了自由。再把這些正行對善知識做供養,又再造了親近善知識、得善知識攝受的正因。所以說境無好壞,重點不在你做了什麼,而是你的心在這個做的過程中有沒有淨化、改善、提升。並至誠感恩師父教我這些……
標籤: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