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的十大警訊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的十大警訊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台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人口逐漸增加,二十年後還將倍增,所以提醒大家注意可能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十大警訊,當十大警訊當中的多個徵兆出現時,要趕快到各大醫院精神科或神經科門診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才可維持失智症患者的心智功能與生活品質。

湯麗玉說,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主要以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湯麗玉說,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仍有前兆可循,例如一般人偶而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想不起某個字眼、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任意放置物品,失智症者則不是偶而,而是頻率更高,甚至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失智症患者會在開車時經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湯麗玉指出,失智症患者對言談中抽象意涵無法理解,而有錯誤反應,日常生活操作電器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對指示說明的意思常無法理解;情緒轉變也比一般人快,突然會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或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的原因,性格會改變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 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十大警訊是:
1.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4.喪失對時間與地點的概念
5.判斷力變差與警覺性降低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7.東西擺放錯亂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9.個性改變
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老人不想「老番癲」 他們是病了
2010-06-21中國時報
 「老番癲!」是許多走失長者挨轟罵名,其實老人家不想番癲、他們只是病了。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觀察,國內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太少,過於輕忽,直到家中長輩頻頻走失時,才發現親人罹患失智症,而這時通常已達中度失智。
 失智症起因為大腦病變,如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引發血管性失智,病患將逐漸地喪失記憶、智力退化,乃至於情緒及人格改變,並失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台灣目前缺乏失智症人口普查資料,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全台總失智人口超過十七萬。「這十七萬人中,僅三萬人領取身心障礙手冊,足見大多數失智症者還隱藏社會角落,家屬未予以重視」,陳俊佑憂心說,目前多數縣市政府仍未將失智症篩檢列入老人健康檢查項目,不利於民眾及早發現。
 台灣失智症者協會秘書長湯麗玉也指出,民眾對失智症有刻板印象,許多家屬以為患者只是老番癲、老頑固,「人老了就是這樣」,不需要特別理睬,事實上,失智症與健忘不同,它是一種疾病,非正常的老化,讓患者接受治療將有助於其延緩退化,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湯麗玉說,常見到罹患失智症的長輩,懷疑另一半偷了自己的錢,但家人未發現是失智症作祟,最後鬧到夫妻感情破裂,家裡烏煙瘴氣;有失智症者發病後性格大變,原來溫柔和善的人,變得尖酸刻薄,讓兒女大喊吃不消,快撐不下去。
 陳俊佑提醒,家裡有六十五歲以上長輩,應多注意老人家的言行舉止是否有異,及早發現,及早因應;此外,照顧失智症是「長期抗戰」,建議照顧者向失智症相關團體或各地長期照護中心尋求協助,別自己先病倒了。
標籤: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