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會99年度「人間國寶」名單資料
中午12:12
文建會99年度「人間國寶」名單資料
竹編工藝類保存者-黃塗山先生
黃塗山先生從小在南投縣竹山長大,十四歲起向國寶級老師傅學習竹藝,二十歲左右開設竹器加工廠,生產竹編提袋、提籃,銷售海內外市場。期間榮獲「民族藝術薪傳獎」及「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等獎項肯定,如今雖已退休,卻從未中斷創作與傳承,長期致力於培育人才,幾十年來,可謂桃李滿天下,一生致力發揚竹工藝之美。
漆工藝類保存者-王清霜先生
漆器工藝在台灣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生活中應用極廣。王清霜先生是唯一在台灣培養且碩果僅存的第一代漆藝人才,自少時接受嚴格學院派正統訓練,美學素養深厚,製作態度嚴謹,於漆藝技術之外,又擅長膠彩畫及雕塑,運用日本傳統最繁複的「高蒔繪」技法,其主要貢獻是建立了漆藝中屬於本土的藝術風格。王先生從事漆工藝創作已經70餘年,期間榮獲文建會「2007國家工藝成就獎」,對於台灣的漆藝教育、人才培育、傳承技藝長年投入,不遺餘力。
南管戲曲類保存者-林吳素霞女士
南管戲曲係中國古老劇種之遺存,即將瀕臨失傳而極待保護。林吳素霞女士師承南管戲大師徐祥、李祥石的精緻藝術,保存了古老之南戲傳統,其唱腔、身段、口白、導演俱佳,與音色配合精妙。林吳素霞女士所表演之南管戲曲,在台灣南管戲曲藝術或藝術史上,可謂當今國內之第一把交椅。
南管音樂類保存者-張鴻明先生
南管音樂為台灣漢族重要傳統音樂項目,其嚴謹的傳承制度,使音樂的詮釋演奏具有高度藝術性。其中重要藝師張鴻明先生六歲起就受父親及叔父之啟蒙開始學習南管音樂,十二歲師承泉州、廈門之南管名師,從此致力於南管音樂之演奏,張先生在全台南管界,早已被大家視為是「國寶」,府城超過一甲子的南管發展都與張鴻明先生有關,在南管歷史上、傳承上或藝術性之完整上,均為南管音樂之代表,其在培植人才亦多致力,允稱典範。
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保存團體: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
布農族的傳統音樂特性,一為和聲、二為祈禱小米豐收歌呈現的不諧和和聲的效果。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minpinan)之前,郡社及巒社群人所唱的一首祭歌。布農族人自稱pasibutbut為「八部音合唱曲」由於每一位歌者的音質迥異,產生八部合音的錯覺。目前提到pasibutbut祭歌,除了反映台灣原住民的傳統生活,也成為一首中外皆知,並且最具特色的布農族傳統歌謠。
客家八音保存團體: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
客家八音具有一定的樂隊編制,以及嗩吶的吹奏技術。苗栗陳家北管八音團是由陳招三創團,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民國34年至72年時,由第三代繼承人陳慶松指導,足跡遍及新竹、苗栗 、高雄、屏東、花蓮等地,是「八音」的鼎盛時期,亦是苗栗客家地區的金字招牌,更是八音界公認的一代大師。目前苗栗陳家北管八音團的團員中,具卓越傳統性的樂師如謝顯魁先生、鄭榮興先生等擔任主導藝師,團員合作穩定性高,遍佈老中青三代。該團在推廣客族音樂及保存傳統民俗音樂的努力上,不遺餘力,致力於客家民間音樂藝術發揚光大。
竹編工藝類保存者-黃塗山先生
黃塗山先生從小在南投縣竹山長大,十四歲起向國寶級老師傅學習竹藝,二十歲左右開設竹器加工廠,生產竹編提袋、提籃,銷售海內外市場。期間榮獲「民族藝術薪傳獎」及「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等獎項肯定,如今雖已退休,卻從未中斷創作與傳承,長期致力於培育人才,幾十年來,可謂桃李滿天下,一生致力發揚竹工藝之美。
漆工藝類保存者-王清霜先生
漆器工藝在台灣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生活中應用極廣。王清霜先生是唯一在台灣培養且碩果僅存的第一代漆藝人才,自少時接受嚴格學院派正統訓練,美學素養深厚,製作態度嚴謹,於漆藝技術之外,又擅長膠彩畫及雕塑,運用日本傳統最繁複的「高蒔繪」技法,其主要貢獻是建立了漆藝中屬於本土的藝術風格。王先生從事漆工藝創作已經70餘年,期間榮獲文建會「2007國家工藝成就獎」,對於台灣的漆藝教育、人才培育、傳承技藝長年投入,不遺餘力。
南管戲曲類保存者-林吳素霞女士
南管戲曲係中國古老劇種之遺存,即將瀕臨失傳而極待保護。林吳素霞女士師承南管戲大師徐祥、李祥石的精緻藝術,保存了古老之南戲傳統,其唱腔、身段、口白、導演俱佳,與音色配合精妙。林吳素霞女士所表演之南管戲曲,在台灣南管戲曲藝術或藝術史上,可謂當今國內之第一把交椅。
南管音樂類保存者-張鴻明先生
南管音樂為台灣漢族重要傳統音樂項目,其嚴謹的傳承制度,使音樂的詮釋演奏具有高度藝術性。其中重要藝師張鴻明先生六歲起就受父親及叔父之啟蒙開始學習南管音樂,十二歲師承泉州、廈門之南管名師,從此致力於南管音樂之演奏,張先生在全台南管界,早已被大家視為是「國寶」,府城超過一甲子的南管發展都與張鴻明先生有關,在南管歷史上、傳承上或藝術性之完整上,均為南管音樂之代表,其在培植人才亦多致力,允稱典範。
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保存團體: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
布農族的傳統音樂特性,一為和聲、二為祈禱小米豐收歌呈現的不諧和和聲的效果。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minpinan)之前,郡社及巒社群人所唱的一首祭歌。布農族人自稱pasibutbut為「八部音合唱曲」由於每一位歌者的音質迥異,產生八部合音的錯覺。目前提到pasibutbut祭歌,除了反映台灣原住民的傳統生活,也成為一首中外皆知,並且最具特色的布農族傳統歌謠。
客家八音保存團體: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
客家八音具有一定的樂隊編制,以及嗩吶的吹奏技術。苗栗陳家北管八音團是由陳招三創團,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民國34年至72年時,由第三代繼承人陳慶松指導,足跡遍及新竹、苗栗 、高雄、屏東、花蓮等地,是「八音」的鼎盛時期,亦是苗栗客家地區的金字招牌,更是八音界公認的一代大師。目前苗栗陳家北管八音團的團員中,具卓越傳統性的樂師如謝顯魁先生、鄭榮興先生等擔任主導藝師,團員合作穩定性高,遍佈老中青三代。該團在推廣客族音樂及保存傳統民俗音樂的努力上,不遺餘力,致力於客家民間音樂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