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為何總是輸?台灣中產階級不願把愛運動的孩子送進「體育班」,從而造成運動人才來源窄化….

英格蘭為何總是輸?台灣中產階級不願把愛運動的孩子送進「體育班」,從而造成運動人才來源窄化….

2010/07/14 聯合報
英格蘭隊早早出局的現象,依「足球經濟學」的作者說,這與球隊裡中產階級子女只占一成五有很大的關係。聽起來,「中華隊」在某些方面還真像英格蘭隊。
英國是足球發源地,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四隊參賽,機率相當於他國的四倍,但八十年來卻只獲一次金杯。「足球經濟學」作者庫珀及西曼斯基歸納;英格蘭隊球員在職業賽已打得精疲力竭,再飛到南非,想保持高峰狀態談何容易?但各國皆然,這不成理由。
開賽以來,英格蘭曾經四分鐘內就進球,然後就等著被追平、超越、淘汰。作者說,依人口數、收入和經驗值評比,英格蘭隊每場平均應比對手多射進零點六三球;但戰術的細膩度、與臨場狀況,該隊始終不及格。
兩位作者看到的現象是:英格蘭頂尖球員多半來自傳統工人階級,如貝克漢的父親是供應暖氣的技術員。這個階層通常會把足球看成是工作中要學習的「技能」,而非「職業」。英足協曾引進戰術指導課程,但被嘲笑:「那是大學生的花樣。」學習被看成是可恥的事。
觀察西班牙隊奪冠過程,便看得出強烈對比。英格蘭隊從開賽第一分鐘就大砍大殺,像這種不用腦袋踢球的粗線條球隊,會贏才怪。
多數英國球員十六歲就離開學校,為的是「專注」練習。職業隊設有類似「體育班」的學校,球員不是沒有時間學習,但在那種環境,讀書會被嘲笑。在其他國家,許多球員會堅持多讀書,如巴西的卡卡。
台灣的「體育班」有點像書中說的英格蘭,被貼上「只用體能、不用大腦」的標籤。也因此,中產階級不願把愛運動的孩子送進「體育班」,從而造成運動人才來源窄化,和英格蘭隊一樣。
英格蘭隊總是輸,那麼,中華隊呢?
標籤: | edit post
0 Responses